广东放生协会|由社会各界关爱动物的人士和团体组成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序号粤社证字第1206号)
 
 
 
所在位置:广东放生协会 -> 科学放生 -> 内容正文
科学放生 维护生态
来源: 广东放生协会秘书处    更新时间: 2011-12-19    浏览: 5195 人次
 
    面对我国江湖河海水生生物日益衰退的现状,我们要拯救水域里的生灵,不仅要凭一颗善心,还要具备科学精神。增殖放生是资源修复的辅助办法而非最好的办法。水生生物增殖放生历史悠久,英国于1867年在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孵化场进行了鲥鱼放生试验。此后美国、挪威、丹麦和芬兰等先后从事鳕鱼和鲆鲽类水生生物放生工作。我国内陆水域增殖放生真正开始是在20世纪50年代“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成功之后。我国在淡水中先后放生的种类有青、草、鲶、鳙、鲤、鲂、鲑、鳗、鲟、银鱼等数十种鱼类。近海增殖放生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展对虾增殖放生以来,我国各海区先后进行了海蜇、三疣梭子蟹、金乌贼、曼氏无针乌贼、梭鱼、真鲷、黑鲷、大黄鱼、牙鲆、黄盖鲽、黑鮶以及虾夷扇贝、魁蚶、海参和盘鲍等生物的增殖放生,并取得重大进展,这些物种的成功增殖对天然水生物种的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增殖放生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个很完整的定义,普遍认为,增殖放生就是人类为了增加水域环境物种数量、维护生态平衡和修复生态环境,人为向这一水系投放在相对静水环境中培育出的鱼苗或者即将繁殖的成鱼,让它们在这个水系中自然繁殖,从而达到增殖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目的的行为。
    一、增殖放生的作用
    1、维护水域生态平衡,改善资源群体结构。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进程加快,水上工程建设项目的增多以及过度捕捞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再加上日益严重的水质污染,水生资源逐年衰退,名优品种生物数量显著减少,低值小杂鱼等低食物链级生物大量增加。因此,增殖放生高食物链级的水生品种能充分利用低食物链级的生物作为饵料。既不用投放饵料,避免像海水养殖一样造成水域的自身污染而引发各种病害,又能有效的增加资源种群数量,优化水域中的食物链结构,维护水域生态平衡,促进自然种群形成。根据相关研究,要是在相同水域对同一品种连续放生5年-10年,能促进该物种自然种群的形成。根据科研监测和渔民反映,渤海和黄海北部部分海域多年不见的中国对虾、海蜇、梭子蟹等水生资源逐步恢复,浙江和福建部分近海海域也重新出现一定规模的大黄鱼野生群体。人工增殖放生形成自然种群后,可为养殖业提供自然种苗。如长江口的中华绒鳌蟹的放生,为养殖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天然蟹苗。天然的蟹苗与人工繁殖的蟹苗相比,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抗病害的能力。
    2、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水域生态安全。
    水生生物资源增殖在维护水域生态平衡、保障水域生态安全方面的功能日益显现。据测算,鳙鱼每增加一斤体重,在摄食过程中可吸收氮14.5克、磷0.6克、碳57.85克;鲢鱼可吸收氮14.9克、磷0.85克、碳60.75克。北京密云水库长期坚持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通过合理搭配放生青、草、鲢、鳙等鱼类,发挥鳙鱼、鲢鱼等品种的滤食作用,消耗水体中过剩的藻类和其它浮游生物,降低水体的氮、磷含量,净化水质,有效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水质一直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可见进行多品种的增殖放生不仅可以改善水域生态群落结构,而且有利于水域生态安全保护和环境修复。
    3、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和谐。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以政府为主导或者社会公益团体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增殖放生活动,这些活动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通过开展增殖放生活动,使广大民众了解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保护资源环境的主动性,倡导社会公众保护生命的意识,达到维护生态平衡的效果。回捕部分增殖资源增加渔民收入,改善渔民生活,带动水产苗种业发展及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二、增殖放生中需注意的问题
    目前,很多地区提倡公众参与生物养护和放生,使公众认识到水生生物资源遭受破环的现状,并意识到增殖放生的必要性,唤起公众参与放生的热情。但由于对盲目放生对生态环境潜在威胁的认识不足,大多数人认为只要放生就是对环境有益。2009年国家出台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中仅要求对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展的规模性水生生物放生活动进行监督,但如果对没有形成规模的放生引发的问题缺乏监督和指导,盲目放生可能引发生物入侵和破环原有的生态环境。
    1、放生物种的选择
    无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增殖放生都是一件极为严肃而又复杂的行为,随意物种的放生,不但无助于水生生物资源的增加和水域环境的改善,反而会起到破坏作用,因此增殖放生物种的选择至关重要。应该选择与该水域环境、水质条件以及生态习性相适应的物种进行放生。放生种苗要选择生长快,抗病抗逆能力强的优质品种,这样既可提高成活率, 又可保证放生的科学性。放生物种需要经过资源调查后确定,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强调物种放生具有地域性的特点,避免盲目放生造成生物多样性破环和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
    2、放生技术
    放生技术大体上包括放生位置和时间的选择、放生体长和规格、放生数量和捕捞管理策略等。这些技术体现增殖放生的科学性、合理性。确定放生尺寸,是放生技术中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种苗的大小直接影响成活率和放生成本,不同物种有不同的要求。放生位置的水流、水温、气候等条件对放生物种的存活率和放生效果的影响非常重要。
    由于一个水域的空间、饵料等有限,因此放生数量的多少就直接关系到放生效果的好坏。放生数量较少,放生物种对该水域的资源和环境作用甚微。但是放生数量也不是越多越好,当放生量超过一定的数值后,增殖效果反而会下降。
    除了生物水平的多样性需要保护之外,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同样需要重视。放生群体多来源于有限的亲本数目,遗传上相对单一。美国和日本学者均已开始关注放生群体对自然群体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表明放生的人工繁育后代对野生种群的遗传影响还很小,具有区域性和暂时性的特点。放生活动暂还没有影响到全球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但是长时间大规模的放生活动,多年后对野生种群和环境的影响,在目前人们认识的水平下是无法预知的。增殖放生需要考虑野生和放生群体的种群大小、生存密度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因此如何确定一个合理的放生数量,对于放生单位和主管行政部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确定合适放生的数量,才能有效保证水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防止人工养殖群体替代野生群体现象的发生。
    3、放生效果评价
    放生还应考虑放生群体与野生群体的相互作用。放生目的在于增加野生群体的数量,而不是仅仅取代野生群体。应对增殖放生的效果进行尽可能准确的科学评估。一般来说科学评估分三段,第一段是放流之前,主要采用野外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的方法,对水生生物资源,对生物的结构,包括生态环境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的数据进行缜密分析,然后进行科学评估是否放生,以及放生物种、时间、地点等。其次进行水域跟踪监测,对放生以后短时间里水生生物的行为或者成活率进行水下摄影跟踪监测。根据鱼类放生的情况进行跟踪回捕,对渔民捕捞生产进行社会调查。最后是生态效益评价,简单来说,生态效益指在一个特定水域增殖放生后,对周围生物和整个水域生态的影响程度。放生是否能够使该水域种群数量和水域环境较好发展。
    三、水生生物增殖放生的建议
    增殖放生是多学科、多部门的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是一项公益性活动,需要调动各部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协调合作才能很好的完成。
     1、加强科学研究。增殖放生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应综合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学科专家的意见,共同制定和探讨合理的增殖放生方案。相关科研单位应加强增殖放生的科学研究,建立科学评估生态容量的方法,为增殖放生规模和种类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生物行为学研究,保证投入种苗成活率最大化;注重研究种苗的遗传形态及放生对象与野生对象的相互作用,开发成本低、方便快捷的标志技术等,同时关注增殖放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学研究。
    2、加强水生资源监测与放生效果的评估。增殖放生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了暂时缓解过度捕捞造成的生物资源匮乏,而应本着对自然负责的态度,监控增殖放生对自然界的影响,为提高自然生产力,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可利用资源而进行科学的增殖放生。通过加强水生资源的监测工作,对放生品种及时跟踪监测并进行效果评估,从而提高增殖放生工作的科学性,对效果好的品种加大投入力度,对效果不佳的品种及时调整,使有限的放生资金产生最大的放生效果。
    3、加强配套管理体制建设。人工增殖放生不等于将鱼苗倒入水中了事。必须采取措施,做好放生实施方案,放生过程的组织、实施以及放生后的管理等工作。做到管理与放生同步,以保证放生效果,保障自然种群的数量和质量得以维持。
    4、加强增殖放生的宣传教育活动,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支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进行放生活动的报道,让社会认识到放生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并积极参与放生活动,从而共同维护生态平衡并巩固放生成果。
 
 
上一篇文章:郑秋枫(副会长)  
下一篇文章:丰子恺护生画集序
返回上一页面 关闭此页面
 
 
 
广东放生协会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地图 | 邮箱登录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白云路113号白云大厦2310室 (地理位置)   邮政编码:510199
联系电话:020-83292138    传真:020-83292138    邮箱:fangsheng@gdfangsheng.org
版权所有©2011-2024广东放生协会 |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1055923号 
本网站由<广州·净致设计工作室>制作维护